【铭记七七】77年了这所大学诞生于抗战至今仍在准备战斗!_贝搏体育官方网站app_官网登录-网站入口
贝搏体育官方网站app_官网登录-网站入口
首页
> 新闻中心

贝博网站APP登录入口:【铭记七七】77年了这所大学诞生于抗战至今仍在准备战斗!

发布时间:2024-04-28 17:02:48 来源:贝博APP体育官网登录 作者:贝博网站APP登录入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有这样一所大学,在1940年的抗日烽火中,由中国在延安亲自创建,执自然科学服务抗战,保卫国家民族,在战争的硝烟中辗转办学,薪火不灭,新中国建立,面对强敌环饲,不忘初心,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矢志军工,服务国家。“延安根”不断,“军工魂”不灭,跨越世纪,时至今日,为保卫国家,复兴民族,准备战斗!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理工科院校,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77年来,我们的战斗准备从未停止!

  1940年初,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值最困难的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的生活生产遭到巨大困难。党中央根据边区当时的真实的情况和科学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高瞻远瞩,决定在延安创建自然科学院,开创了我党创办高等自然科学教育的先河。

  自然科学院在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全面参与边区建设,用自身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直接为边区建设和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草纸为介,传播抗日思想。1939年到1940年间,面对的封锁禁运,为客服延安的纸张短缺,自然科学院教师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利用边区常见的马兰草造出了完全能满足报刊印刷要求的可用纸张。正是马兰草纸的及时出现,使边区《解放日报》等报刊和《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得以迅速传播,这一发明为党领导抗战、宣传抗日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之后,自然科学院又成功研制出钞票用纸,完全解决了边区印钞用纸难题,为边区的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慧眼识田发现“陕北好江南”。1940年,自然科学院的师生组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的森林自然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考察中,师生们发现并上报了一处很适合农垦和屯兵的“烂泥洼”。这一重要发现,最终成就了大生产运动中最成功的典范——“南泥湾开发”,永载党史。

  盐田寻海眼,振兴边区经济生活。1940年,自然科学院副院长陈康白带领专家深入盐田一线,艰苦勘察,科学分析,勘定了一批地下高含盐涌泉位置,俗称“海眼”,迅速提高了出盐量,使得盐田规模迅速扩大,盐产量提高了五、六倍,边区盐业生产迎来辉煌,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

  火炮为器,矢志军工,服务抗战。自然科学院运用科技优势,与边区一批工厂紧密合作,生产军工产品,研制出了灰生铁,改善了手榴弹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了破片杀伤力;成功研制出二硫化碳,直接用于炸药生产;试制成功了油、硫酸、硝酸、盐酸等火炸药原料,使边区能够生产出系列火炸药产品,为抗日前线提供了有力的军品支援。

  建造边区“红色地标”,修建“七大”会址。自然科学院教师杨作才设计并指挥建设了两座至今仍然矗立在延安的地标性建筑——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楼。1945年,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座宏伟的中央大礼堂中隆重召开的。

  建国后,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并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这一时期学校以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为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了一大批红专结合,爱国奉献的济济人才。为了早日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广大师生胸怀远大革命理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多项“新中国第一”,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

  新中国第一套电视接收发射系统的发射天线年,北京工业学院不辱使命,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成为新中国兵工人才教育培训和常规兵器研究的领先院校,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军工科研成果。

  1958年,国内著名轻武器专家、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于道文带领十几名师生与部队、工厂的研究部门一起研制了我国第一支全自动步枪,定型后被命名为“63式”自动步枪。

  1959年,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朵英贤带领学生承担了我国第一挺通用机枪的设计工作,后来在中国人民军械研究所和相关兵工厂的大力配合下,最终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挺通用机枪,定型后被命名为“67式”7.62毫米通用机枪(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9年,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与中国人民军械研究所共同研制了我国第一种微声冲锋枪,被称为“三无”冲锋枪,定型后被命名为“64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这种武器在后来的对越反击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延安的抗日烽火中走来,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从1940年至今,从战争到和平,从改革开放到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北京理工大学从未放松过“强我中国”的战斗准备,为国家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北京理工大学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矢志国防,北理工培育了一批在军工领域有杰出代表的专家,这其中有助力“神舟”、“天舟”和“天宫”太空之吻的吴嗣亮教授,他带领团队发明的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其中有“巾帼何曾让须眉”的姜春兰教授,由她主持完成的“某串联攻坚系统技术”在201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这其中还有二十年痴心不改强军梦的王海福教授, 他带领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既能穿又能爆的新型爆炸材料,颠覆了现有武器常规战斗部的传统技术理念,被国内外誉为毁伤与弹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他也因此成为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活性毁伤材料”的第一完成人……

  北理工“新一代含能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化”研究成果,突破了具有复杂立体笼型结构的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材料在强酸、高温等极端条件下的先进制造技术,解决了产物易燃爆、反应位阻高、放大效应强等难题,实现了新一代高能量密度材料的大批量、高品质、低成本制造。该成果为学校赢得首个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雷达系统及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创新团队在毛二可院士的带领下,长期从事雷达系统及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已用于载人航天工程、高技术863等重点项目,先后培养了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973首席科学家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该团队获得首届国防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

  不忘复兴民族之初心,忠于强大国家之使命,在北理工还有许许多多不能言说的科技成果,更有许许多多必须无名的优秀团队。

  八十年前的硝烟烽火似乎已经褪去,但请你记得还有这样一所大学,始终忠于创校初心,复兴民族、强大国家是北理工不变的追求。

  一代代北理工人,为国防军工事业,默默的做着无闻的贡献,哪怕永埋共和国的史册深处!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48812】传承赤色基因 向国际一流理工大学跨进(3) 下一篇:北理工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揭晓